今年32歲的巴陵石化樹脂部環氧樹脂中心科研技術副主任楊鑫,從華中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管理專業畢業入職10年來,潛心環氧樹脂技術研發,敢啃“硬骨頭”,催開“創新花”。
2015年以來,楊鑫6次獲中國石化及巴陵石化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申請9項專利,4件獲授權;2019年被評為巴陵石化樹脂部勞動模范;2014年至2020年連續8年獲巴陵石化激勵性年金嘉獎。最近,楊鑫被評為巴陵石化第十屆十大優秀青年。
“科研開發工作中雖然經常會感到迷茫,碰到棘手的問題,但我從未想過放棄。”作為巴陵石化環氧樹脂產業技術開發團隊一員和環氧樹脂中心新產品轉化裝置負責人,楊鑫總是保持不服輸、不氣餒的斗志,“總感覺路就在前方。”
楊鑫常用“長征精神”為自己和同事鼓勁,“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歷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取得勝利。科研工作就像走夜路,盡管四周可能漆黑一片,但還是要咬緊牙關,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做科研,多翻閱幾本文獻,多做幾個實驗,多進行一些探索,說不定就成功了!”
敢啃“硬骨頭”,沉下心“打硬仗”,是楊鑫科研之路的真切體會。“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成果絕非一蹴而就。剛進廠那幾年,我有些心浮氣躁,看著有些拔尖的同事做出了成績,很是羨慕。”楊鑫說,“后來我想,既然已經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沉下心來,再難也要往前走。”
巴陵石化樹脂部研發的DCPD苯酚環氧樹脂,是用在5G高頻高速通訊領域的高端環氧樹脂。這是楊鑫負責的第一個新產品開發項目。從小試、中試,到裝置工業化生產,他和同事攻堅克難,歷時7年“磨一劍”。
該項目工業化試生產在一套“服役”超過20年、中間停產5年多的裝置上進行,設備老化,管線腐蝕嚴重。在“荒地”里種“鮮花”,難度不言而喻。那段時間,楊鑫每天手提鋼鋸和扳手,和檢修人員一起在裝置現場割管線、拆閥門,打通工藝流程,原計劃改造30多項,最終實際完成90多項。
為保護自主創新科技創新成果,楊鑫和同事按照公司要求,嚴格控制成果知曉范圍。新產品生產共涉及6個崗位,為期一個月的試生產只安排有24年黨齡的工段長余亮和楊鑫負責。“那時我還只是一名共青團員,裝置生產經驗少,管理能力欠缺。余工段長帶著我,幫助我,也在工作作風上不斷感染著我。”楊鑫說,“我逐漸成長為裝置的多面手,既是工藝、設備、安全技術員,又當操作工,還要兼顧產品分析。”
產品相對成熟后,更需要做好保密工作。楊鑫介紹,由于裝置是間歇生產,他們就想著每做一道工序,就換一批人,全流程下來先后共換了六七批人,僅培訓工作,前前后后就用時四五個月。
“每一批操作工都只能了解到自己的崗位,根本沒有見過其它工序是如何生產的,甚至不知道產品是用來做什么的。”楊鑫說,“直到產品工業化成功,公司出來相關報道后,大家才知道自己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竟然參與并解決了中國5G環氧原材料的‘卡脖子’問題。大家都感慨:我們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鍥而不舍的長征精神!”
楊鑫說,做科研是嚴謹的工作,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有絲毫馬虎,必須牢牢抓住每個細節。該部鄰甲酚醛環氧樹脂裝置放大后,出現了嚴重的放大效應,楊鑫和攻關團隊一道,從反應的界面機理出發,通過引入助溶劑,非常完美地解決了裝置的放大效應,但新問題又接踵而至:助劑與水能以任意比混溶且共沸,無法采用常規的氣提、精餾等方式將其分離,回收十分困難。
有一次,楊鑫正在做實驗,看到一名同事將使用后的飽和鹽水倒入含助劑的廢液后,廢液變渾濁,有鹽結晶析出。“這個很偶然的細節萌發了我的靈感,后來通過翻閱資料,想到了鹽析萃取的方式回收助劑。”楊鑫說,“這個想法在實驗中被證實可行,最終我們通過極低的成本,完成了廢水中90%的助劑回收。”
事后,楊鑫和同事們分享自己的體會說:“有時,我們做實驗,靠的就是一個靈感,然后做大量的實驗去驗證,也許會碰壁,也許會成功。但我始終覺得,用長征精神做指引,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有云開日出之時!”